问题1:如何为公众应对院前急救待援期营造支持的社会环境?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 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款被专家学者称为"好人法"和"见义勇为免责条款", 这是国家以民事立法的方式确定见义勇为救助行为人的责任豁免规则, 但在公众紧急救助免责上仍有局限, 表现出责任豁免的主体不明确、免责事由的界定不清晰、公众的急救意愿仍有待提高等问题。
基于"第一目击者"参与现场施救的重要性, 建议政府部门从宏观角度衡量界定施救者与被救者的权责关系, 厘清社会急救行为的法律责任, 从法律层面赋予公众紧急情况下救人的责任与义务, 并针对院前公众紧急救助的适用情形和主体资格等特殊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从法律、卫生、教育、科技、文化、舆论等各方面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 将急救培训认证纳入社会治理体系, 切实实现公众紧急救助免责。
鉴于我国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模式, 资质认证亟需进一步从法律层面进行标准化规范[10]。建议国家制定急救培训机构的准入标准, 对提供急救培训的机构进行资质认证, 促使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规范化; 并且搭建专业急救人员的认证网络平台, 将黄金玛卡好还是韩国奇力片好用发证、认证工作专业化、规范化, 同时授权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对接受培训且考核合格的公众发放电子备案的急救培训合格证书, 凡在依法注册的急救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并经该平台考核合格者, 即具备急救资格, 证书皆可自主申领、自助打印, 无需另设第三方认证机构再次认证。
推荐意见一: 建议政府部门加强法制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规范认证模式, 切实推动紧急救助的立法进程。
问题2: 如何为公众应对院前急救待援期提供物力保障?
现阶段急救设备的配置场所与实际需求位置不匹配的问题较为突出, 应完善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除在学校、企事业单位、交通枢纽(机场、汽车站、地铁站、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站、港口客运站等)、大型商场、影剧院、游乐场、医疗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设备外, 还应在居民区、极限运动场所、公园、公共运动场所、监狱等地点配备急救设备, 综合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分布距离等影响因素优化急救设备的部署。同时, 可通过急救无人机携带成套急救设备, 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定点运送, 以缩短施救者获取急救设备的时间, 方便施救者在最短时间内将必需急救设备投入到抢救过程中,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可联合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或专业医疗学会、协会积极参与, 做好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 建立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24 h动态管理系统, 明确专人负责管理, 完善相应制度, 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实现急救设备的科学管理、使用和维护, 达到有效利用。
推荐意见二: 政府主导、多行业参与优化急救设备配置, 完善急救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制度。
问题3:如何为公众应对院前急救待援期提供技术支持?
伴随着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5G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院前急救的方式和模式也应随之转变和进步, 建议构建智能化社会急救网络体系, 实现"一键呼救",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院前急救待援期的作用。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急救网络体系具备一键急救功能, 这个功能键足以起到降低因等候救助和(或)无效救助造成的病情延误的风险, 争取"黄金救命时间", 提升院前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并营造一种"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积极互助社会氛围。
推荐意见三: 构建智能化社会急救网络体系, 呼叫"第一反应者", 实现"一键急救"。
问题4:如何为公众应对院前急救待援期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在我国, 只有不到1%的公众接受过急救培训, 公众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欠佳。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医疗专业人员牵头、社会培训机构与公众参与的急救培训体系, 编写适宜的培训教材、制定完善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 采用多元化培训方式, 可因地制宜, 形式多样化。建议在城市中心、旅游景点、公园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设立固定的"急救小屋"或"志愿者之家"等培训点, 并以此作为培训基地向公众开放, 定期开展免费急救培训及观摩, 并鼓励设备供应商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开放自助式培训教具, 以及免费向公众发放急救知识手册、体验急救器材等, 增加受众覆盖范围。
立足我国体制和治理优势, 开展跨部门合作, 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的作用, 建议培训组织和机构主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结合基础急救知识和培训对象需求开展兼具普适性和针对性的急救知识培训。培训的群体首先应考虑到通常会遇到院外急救发生现场的"第一目击者", 如警察、导游、机动车驾驶员、交通民警、救护车驾驶员、教师、学生、保安、(民航和铁路)乘务员、消防员、大型场所的工作人员等, 然后再逐渐覆盖各行各业、各类人员。
急救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心肺复苏的实施、创伤救治等一系列院前急救医疗技术的考核与评估至关重要, 是保障救治者急救质量的重要一关。在开展急救培训的过程中, 加强急救师资队伍的建设, 联合医学院校、医院、急救中心、红十字会等单位, 编写统一的急救技能培训教材, 组建高水平的急救培训师资团队, 培养并壮大急救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急救师资队伍。同时, 通过对相关领域及同类型人群中具有相对威望和影响力的人先开展培训, 利用同伴效应传播、普及和培训急救知识, 达到以点带面、分层分级乃至立体救援, 再逐步面向全社会推广的培训模式, 使每个人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 不断壮大并稳定急救培训志愿者队伍, 推动急救知识的普及范围。
此外, 利用名人效应传播急救知识, 引起社会关注也是一种推广和宣传的手段, 如采用邀请公众人物拍摄急救知识教学韩国奇力片的副作用视频的方法在年轻民众培训中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借鉴[23]。塑造及时施救的典型人物, 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被施救者的现身说法, 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推荐意见四: 优化培训模式, 开展多元化急救培训, 加强"第一目击者"、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增强公众急救意识。
问题5:如何有效做好公众应对院前急救待援期的教育?
国家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安全应急与避险"作为健康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 并明确了不同学龄段的"安全应急与避险"的具体内容。2022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 从总体上要求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 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 特别是心肺复苏技能纳入考试内容, 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基于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以学校为依托开展急救知识教育是最有效的普及途径之一, 具有投入低、易开展、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的优势, 不仅可节省一定的教学成本而且方便组织学生随时开展急救教育活动, 还可以以学生为媒介, 将急救知识传播给周围的朋友、家人及社会, 促进急救知识从校园到家庭及社会的传播,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潜在的、高水平、具有娴熟急救能力的"第一目击者"。
因此, 建议把急救培训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将急救学习纳入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及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 将急救教育作为必修课。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校园课程标准应强化和完善校园急救的教学内容, 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强化和充实校园急救教育的内容, 使之更加明确和具体。
学前教育主要侧重于幼儿教师及家长的急救素养的培养, 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以及全面的急救培训内容和方式。在初、高中阶段的课程设韩国奇力片几天吃一粒计中, 以班级为单位, 以年级为层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程度,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置校园急救教学内容及课时, 教学内容既相互重叠又纵向加深, 横向覆盖所有学生同时接受同质化的急救教育内容, 在纵向上形成进阶式教育, 进而达到熟练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由于教育受众较多, 文化层次不一, 区域风俗和生活习惯迥异, 我国目前尚缺少公众急救知识教育的统一教材和统一培训方法, 尚未形成完善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模式。建议根据国内急救教育的基础和实际情况建立横向统一、纵向多级的标准化统一教材, 在培训方法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开展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图源:图虫创意